1.x86系列CPU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安装android x86 4.3,要把u盘设置为开机第一启动项,进入bios后不知道怎么设置。如图,求解?

3.嵌入式x86一定要有bios吗

4.在X86的PC机上如何使用U盘启动

x86兼容主板bios升级工具_兼容x86处理器

如何制作Android x86 U盘启动盘,在pc上安装安卓4.0系统?就是把Androidx86装到U盘里,然后从U盘启动电脑(类似Windows PE),就可以在U盘里运行并体验到AndroidX86系统了。

优点:

1, 便携性好,走到哪儿用到哪儿,随身携带,另外目前主流U盘的速度和接口速度足够运行Androidx86系统了。

2,安装极其简单,只需要做一个U盘镜像,并在启动时选一下启动项为U盘即可体验到Androidx86系统了。

3,成本低,不需要动用原系统里的硬盘,所有操作均在U盘里进行,

4,无风险:安卓系统暂时对X86架构支持并不完善,如直接安装,失败后再装回原系统比较烦琐,用U盘安装即使失败,格掉U盘就可以,电脑硬盘不受任斡跋臁?

5,方便检测,快速的检测所运行的androidx86系统和电脑硬件的兼容性,可以等调试好了后再安装到硬盘,避免盲目安装。

教程:

第一步,准备工作,需要一个U盘,并下载好如下两个软件:

1.1,制做U盘启动用的UltraISO,下载地址:

://.33lc/soft/3911.html

1.2,相应的Androidx86系统镜像(ISO格式),下载地址:

.33lc/soft/15509.html

U盘一个

第二步,制做安卓启动U盘

2.1,把U盘插入电脑,然后打开UltraISO软件,界面如下:

UltraISO主界面

2.2,使用 UltraISO打开我们需要写入U盘的安装镜像。操作为:找到菜单栏,依次选择文件-》打开,并选择所需镜像。

打开 UltraISO

选择所需镜像

2.3,镜像加载完毕后,我们就要准备将镜像写入到U盘中,传统的复制粘贴只能将数据复制到U盘而不能创建引导文件,所以我们需要使用UltraISO专门的映像写入功能。

镜像加载完毕

2.4,在UltraISO主界面菜单栏中依次点击启动-》写入硬盘映像后打开一个对话窗口。在“硬盘驱动器”项目中,选择你要制作成启动盘的U盘(软件默认U盘)、在“写入方式”项目中选择“USB-HDD+”或“USB-ZIP+”(尝试选择,有效为准);点击“写入”,等待片刻,提示“刻录成功”后,就表明制作结束。期间会弹出提示窗口,U盘上的所有数据都会丢失,点击“是”,另外用户也需要提前备份好U盘里的数据。

选择“写入硬盘镜像”

刻录成功,此时AndroidX86的系统镜像已经以Live CD的形式烧录到了U盘里。

第三步:设置引导,进入安装菜单 镜像制作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体验了。我们插好U盘,然后需要在主板BIOS里面将U盘设置为优先启动项,(。由于每款主板产品的BIOS界面都各不相同,所在设置上也有不完全一样,大家可以参考自己电脑的主板说明书再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外也可以按照启动时显示器提示的快捷键直接进入选择系统启动的设备(目前主流的主板都支持启动里快捷键选择启动的驱动器)。

七彩虹AE50(APU E350)主板可以快捷进入启动选择项

U盘系统加载过程(很激动)

第四步:进入U盘运行。启动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到Android x86的安装菜单。Android x86的安装菜单非常简洁的。菜单四个选项从上至下依次为:Live-CD直接运行Android x86、Live-CD VESA模式、Live-CD Debug模式以及进入安装向导。

安装菜单

前三项都是在U盘里运行,第四项是安装到硬盘。其中第一项和第四项是我们最常用的。第一项是直接在安装盘上运行Android x86。而第四项则是与安装windows系统一样将Android x86安装到我们的电脑硬盘中。这一次先使用第一个,后面再单独详细介绍硬盘版AndroidX86的安装。

第四步:进入系统,设置。

进入系统后。将会由设置向导开始,主要进行语言和账号等相关设置。

设置语言

已经可以看到AndroidX86系统原生支持多国

整个设置界面和内容与手机刷完机后几乎完全一致,最后一张图是MOTO MB855和Android X86系统的对比。看来pc的兼容性还是做的非常完美,或者说Android X86系是完全兼容pc的,完美的Android.

x86系列CPU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你说的都有可能。

X86,是指的X86构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286、386、486……

X86构架延续至今,直到现在的计算机,绝大多数应用的还是X86构架。

如果其他厂商也基于X86构架的标准生产设备,那么该设备就能够直接用于X86计算机上。

正常来说,笔记本的型号那里,应该是能够正常测出来的。

而品牌的笔记本,型号都是直接写入主板的BIOS中的,其他硬件设备的型号也都是直接写入该硬件设备,能够被测试软件直接读取的。

测试不出来,就会显示X86兼容电脑。

测不出来的原因,可能是你说的被“处理”过,也可能是鲁大师遇到了较早的不认识的型号。

建议用everest看一下,这个测试的是最详细的

关于换屏,我赞同楼上的意见。

一台二手本,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硬盘和屏幕。如果真的被换过屏,那总比买一个用不了多长时间屏幕就出问题的本要强得多。

安装android x86 4.3,要把u盘设置为开机第一启动项,进入bios后不知道怎么设置。如图,求解?

x86是一个intel通用计算机系列的编号,也标识一套通用的计算机指令集合,由于早期intel的CPU编号都是如8086,80286来编号,由于这整个系列的CPU都是指令兼容的,所以都用X86来标识所使用的指令集合如今的奔腾,P2,P4,赛扬系列都是支持X86指令系统的,所以都属于X86家族

x86 family 6 model 65意思是这个CPU属于x86家族的第6代产品,用65ns的工艺制造。

AT/AT COMPATIBLE 这个的意思应该是说兼容AT/AT指令。

CPU型号大全总结(推荐)

编者按: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作为电脑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文让我们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头——Intel和AMD的产品发展历程,对于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和IDT等,因为其产品我们极少见到,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再累述了。

一、X86时代的CPU

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1年。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4004处理器核心架构图

1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1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Intel 8086处理器

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Intel 80286处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 SL与80386 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Intel 80386处理器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讯。80486 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16KB。80486 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

[Page: ]

二、奔腾时代的CPU

继承着80486大获成功的东风,赚翻了几倍资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奔腾。由于CP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激烈化,INTEL觉得不能再让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样的名字来抢自己的饭碗了,于是提出了商标注册,由于在美国的法律里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注册的,于是INTEL玩了哥花样,用拉丁文去注册商标。奔腾在拉丁文里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中文名字——奔腾。奔腾的厂家代号是P54C,奔腾的内部含有的晶体管数量高达310万个,时钟频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后提高到200MHZ。单单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奔腾微处理器,它的运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奔腾则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从奔腾开始,我们大家有了超频这样一个用尽量少的钱换取尽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作为世界上第一个586级处理器,奔腾也是第一个令人超频的最多的处理器,由于奔腾的制造工艺优良,所以整个系列的CPU的浮点性能也是各种各样性能是CPU中最强的,可超频性能最大,因此赢得了586级CPU的大部分市场。奔腾家族里面的频率有60/66/75//90/100/120/133/150/166/200,至于CPU的内部频率则是从60MHz到66MHz不等。值得一提的是,从奔腾75开始,CPU的插座技术正式从以前的Socket4转换到同时支持Socket 5和7同时支持,其中Socket 7还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所有的奔腾 CPU里面都已经内置了16K的一级缓存,这样使它的处理性能更加强大。

Intel 奔腾处理器

与此同时,AMD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K5系列的CPU。(AMD公司也改名字了!)它的频率一共有六种:75/90/100/120/133/166,内部总线的频率和奔腾差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虽然它在浮点 运算方面比不上奔腾,但是由于K5系列CPU都内置了24KB的一级缓存,比奔腾内置的16KB多出了一半,因此在整数运算和系统整体性能方面甚至要高于同频率的奔腾。即便如此,因为k5系列的 交付日期一再后拖,AMD公司在“586”级别的竞争中最终还是败给了INTEL。

1、初受挫折——奔腾 Pro:

初步占据了一部分CPU市场的INTEL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在其他公司还在不断追赶自己的奔腾之际,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P6。P6只是它的研究代号,上市之后P6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奔腾 Pro。Pentimu Pro的内部含有高达550万个的晶体管,内部时钟频率为133MHZ,处理速度几乎是100MHZ的奔腾的2倍。Pentimu Pro的一级(片内)缓存为8KB指令和8KB数据。

Intel奔腾 Pro处理器

[Page: ]

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个封装中除Pentimu Pro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奔腾 Pro 200MHZCPU的L2 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这样的设计领奔腾 Pro达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奔腾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级缓存,至于频率为200的CPU还分为三种版本,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内置的缓存分别是256KB,512KB,1MB。不过由于当时缓存技术还没有成熟,加上当时缓存芯片还非常昂贵,因此尽管Pentimu Pro性能不错,但远没有达到抛离对手的程度,加上价格十分昂贵,一次Pentimu Pro实际上出售的数目非常至少,市场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mu Pro可以说是Intel第一个失败的产品。

2、辉煌的开始——奔腾 MMX:

INTEL吸取了奔腾 Pro的教训,在1996年底推出了奔腾系列的改进版本,厂家代号P55C,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奔腾 MMX(多能奔腾)。这款处理器并没有集成当时卖力不讨好的二级缓存,而是独辟蹊径,用MMX技术去增强性能。

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它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多媒体扩展指令集”。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奔腾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取的新技术,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数据),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术不但是一个创新,而且还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后来的SSE,3D NOW!等指令集也是从MMX发展演变过来的。

Intel奔腾MMX处理器

在Intel推出奔腾 MMX的几个月后,AM也推出了自己研制的新产品K6。K6系列CPU一共有五种频率,分别是:166/200/ 233/266/300,五种型号都用了66外频,但是后来推出的233/266/300已经可以通过升级主板的BIOS 而支持100外频,所以CPU的性能得到了一个飞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一级缓存都提高到了64KB,比MMX足足多了一倍,因此它的商业性能甚至还优于奔腾 MMX,但由于缺少了多媒体扩展指令集这道杀手锏,K6在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媒体性能要逊于奔腾 MMX。

3、优势的确立——奔腾 Ⅱ:

19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奔腾 Pro同一个级别的产品,也就是影响力最大的CPU——奔腾 Ⅱ。第一代奔腾 Ⅱ核心称为Klamath。作为奔腾Ⅱ的第一代芯片,它运行在66MHz总线上,主频分233、266、300、333Mhz四种,接着又推出100Mhz总线的奔腾 Ⅱ,频率有300、350、400、450Mhz。奔腾II用了与奔腾 Pro相同的核心结构,从而继承了原有奔腾 Pro处理器优秀的32位性能,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写操作的速度,并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操作系统的执行速度。由于配备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器,因此奔腾Ⅱ可以猜测地执行写操作,并允许使用旧段值的指令与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时存在。在奔腾Ⅱ里面,Intel一改过去BiCMOS制造工艺的笨拙且耗电量大的双极硬件,将750万个晶体管压缩到一个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奔腾Ⅱ只比奔腾 Pro大6平方毫米,但它却比奔腾 Pro多容纳了200万个晶体管。由于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门尺寸,因此加快了这些晶体管的速度,从而达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时钟速度。

Intel奔腾Ⅱ处理器

[Page: ]

在接口技术方面,为了击跨INTEL的竞争对手,以及获得更加大的内部总线带宽,奔腾Ⅱ首次用了最新的solt1接口标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装,而是用了一块带金属外壳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不但集成了处理器部件,而且还包括32KB的一级缓存。如要将奔腾Ⅱ处理器与单边插接卡(也称SEC卡)相连,只需将该印刷电路板(PCB)直接卡在SEC卡上。SEC卡的塑料封装外壳称为单边插接卡盒,也称SEC(Single-edgecontactCartridge)卡盒,其上带有奔腾Ⅱ的标志和奔腾Ⅱ印模的彩色图像。在SEC卡盒中,处理器封装与L2高速缓存和TagRAM均被接在一个底座(即SEC卡)上,而该底座的一边(容纳处理器核心的那一边)安装有一个铝制散热片,另一边则用黑塑料封起来。奔腾ⅡCPU内部集合了32KB片内L1高速缓存(16K指令/16K数据);57条MMX指令;8个64位的MMX寄存器。750万个晶体管组成的核心部分,是以203平方毫米的工艺制造出来的。处理器被固定到一个很小的印刷电路板(PCB)上,对双向的SMP有很好的支持。至于L2高速缓存则有,512K,属于四路级联片外同步突发式SRAM高速缓存。这些高速缓存的运行速度相当于核心处理器速度的一半(对于一个266MHz的CPU来说,即为133MHz)。奔腾Ⅱ的这种SEC卡设计是插到Slot1(尺寸大约相当于一个ISA插槽那么大)中。所有的Slot1主板都有一个由两个塑料支架组成的固定机构。一个SEC卡可以从两个塑料支架之间滑入Slot1中。将该SEC卡插入到位后,就可以将一个散热槽附着到其铝制散热片上。266MHz的奔腾Ⅱ运行起来只比200MHz的奔腾Pro稍热一些(其功率分别为38.2瓦和37.9瓦),但是由于SEC卡的尺寸较大,奔腾Ⅱ的散热槽几乎相当于Socket7或Socket8处理器所用的散热槽的两倍那么大。

除了用于普通用途的奔腾Ⅱ之外,Intel还推出了用于服务器和高端工作站的Xeon系列处理器用了Slot 2插口技术,32KB 一级高速缓存,512KB及1MB的二级高速缓存,双重独立总线结构,100MHz系统总线,支持多达8个CPU。

Intel奔腾Ⅱ Xeon处理器

为了对抗不可一世的奔腾 Ⅱ,在1998年中,AMD推出了K6-2处理器,它的核心电压是2.2伏特,所以发热量比较低,一级缓存是64KB,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抗衡Intel的MMX指令集,AMD也开发了自己的多媒体指令集,命名为3DNow!。3DNow!是一组共21条新指 令,可提高三维图形、多媒体、以及浮点运算密集的个人电脑应用程序的运算能力,使三维图形加速器全面地发挥性能。K6-2的所有型号都内置了3DNow!指令集, 使AMD公司的产品首次在某些程序应用中,在整数性能以及浮点运算性能都同时超越INTEL,让INTEL感觉到了危机。不过和奔腾 Ⅱ相比,K6-2仍然没有集成二级缓存,因此尽管广受好评,但始终没有能在市场占有率上战胜奔腾Ⅱ。

4、廉价高性能CPU的开端——Celeron:

在以往,个人电脑都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产品,作为电脑核心部件的CPU,价格几乎都以千元来计算,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批用户急需廉价而使用的家庭电脑,连带对廉价CPU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了。

在奔腾 Ⅱ又再次获得成功之际,INTEL的头脑开始有点发热,飘飘然了起来,将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场上,从而给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虚而入的机会,眼看着性能价格比不如对手的产品,而且低端市场一再被蚕食,INTEL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发家之地就这样落入他人手中,又与1998年全新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场,性能价格比相当厉害的CPU——Celeron,赛扬处理器。

早期Slot 1插座 Celeron处理器

[Page: ]

Celeron可以说是Intel为抢占低端市场而专门推出的,当时1000美元以下PC的热销,令AMD等中小公司在与Intel的抗争中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于是,Intel把奔腾 II的二级缓存和相关电路抽离出来,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再改一个名字,这就是Celeron。中文名称为赛扬处理器。 最初的Celeron用0.35微米工艺制造,外频为66MHz,主频有266与300两款。接着又出现了0.25微米制造工艺的Celeron333。

不过在开始阶段,Celeron并不很受欢迎,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抽掉了芯片上的L2 Cache,自从在奔腾 Ⅱ尝到甜头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二级缓存的重要性,因而想到赛扬其实是一个被阉割了的产品,性能肯定不怎么样。实际应用中也证实了这种想法,Celeron266装在技嘉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过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经常须要用到二级缓存的程序。

Intel也很快了解到这个情况,于是随机应变,推出了集成128KB二级缓存的Celeron,起始频率为300Mhz,为了和没有集成二级缓存的同频Celeron区分,它被命名为Celeron 300A。有一定使用电脑历史的朋友可能都会对这款CPU记忆犹新,它集成的二级缓存容量只有128KB,但它和CPU频率同步,而奔腾 Ⅱ只是CPU频率一半,因此Celeron 300A的性能和同频奔腾 Ⅱ非常接近。更诱人的是,这款CPU的超频性能奇好,大部分都可以轻松达到450Mhz的频率,要知道当时频率最高的奔腾 Ⅱ也只是这个频率,而价格是Celeron 300A的好几倍。这个系列的Celeron出了很多款,最高频率一直到566MHz,才被用奔腾Ⅲ结构的第二代Celeron所代替。

为了降低成本,从Celeron 300A开始,Celeron又重投Socket插座的怀抱,但它不是用奔腾MMX的Socket7,而是用了Socket370插座方式,通过370个针脚与主板相连。从此,Socket370成为Celeron的标准插座结构,直到现在频率1.2Ghz的Celeron CPU也仍然用这种插座。

5、世纪末的辉煌——奔腾III:

在99年初,Intel发布了第三代的奔腾处理器——奔腾III,第一批的奔腾III 处理器用了Katmai内核,主频有450和500Mhz两种,这个内核最大的特点是更新了名为SSE的多媒体指令集,这个指令集在MMX的基础上添加了70条新指令,以增强三维和浮点应用,并且可以兼容以前的所有MMX程序。

不过平心而论,Katmai内核的奔腾III除了上述的SSE指令集以外,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多,它仍然基本保留了奔腾II的架构,用0.25微米工艺,100Mhz的外频,Slot1的架构,512KB的二级缓存(以CPU的半速运行)因而性能提高的幅度并不大。不过在奔腾III刚上市时却掀起了很大的热潮,曾经有人以上万元的高价去买第一批的奔腾III。

第一代Pentium III处理器 (Katmai)

[Page: ]

可以大幅提升,从500Mhz开始,一直到1.13Ghz,还有就是超频性能大幅提高,幅度可以达到50%以上。此外它的二级缓存也改为和CPU主频同步,但容量缩小为256KB。

第二代Pentium III处理器 (Coppermine)

除了制程带来的改进以外,部分Coppermine 奔腾III还具备了133Mhz的总线频率和Socket370的插座,为了区分它们,Intel在133Mhz总线的奔腾III型号后面加了个“B”, Socket370插座后面加了个“E”,例如频率为550Mhz,外频为133Mhz的Socket370 奔腾III就被称为550EB。

看到Coppermine核心的奔腾III大受欢迎,Intel开始着手把Celeron处理器也转用了这个核心,在2000年中,推出了Coppermine128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俗称Celeron2,由于转用了0.18的工艺,Celeron的超频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飞跃,超频幅度可以达到100%。

第二代Celeron(Coppermine128核心)处理器

6、AMD的绝地反击——Athlon

在AMD公司方面,刚开始时为了对抗奔腾III,曾经推出了K6-3处理器。K6-3处理器是三层高速缓存(TriLevel)结构设计,内建有64K的第一级高速缓存(Level 1)及256K的第二层高速缓存(Level 2),主板上则配置第高速缓存(Level 3)。K6-3处理器还支持增强型的3D Now!指令集。由于成本上和成品率方面的问题,K6-3处理器在台式机市场上并不是很成功,因此它逐渐从台式机市场消失,转进笔记本市场。

真正让AMD扬眉吐气的是原来代号K7的Athlon处理器。Athlon具备超标量、超管线、多流水线的Risc核心(3Way SuperScalar Risc core),用0.25微米工艺,集成2,200万个晶体管,Athlon包含了三个解码器,三个整数执行单元(IEU),三个地址生成单元(U),三个多媒体单元(就是浮点运算单元),Athlon可以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同时执行三条浮点指令,每个浮点单元都是一个完全的管道。K7包含3个解码器,由解码器将解码后的macroOPS指令(K7把X86指令解码成macroOPS指令,把长短不一的X86指令转换成长短一致的macroOPS指令,可以充分发挥RISC核心的威力)送给指令控制单元,指令控制单元能同时控制(保存)72条指令。再把指令送给整数单元或多媒体单元。整数单元可以同时调度18条指令。每个整数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管道,调度单元可以对指令进行分支预测,可以乱序执行。K7的多媒体单元(也叫浮点单元)有可以重命名的堆栈寄存器,浮点调度单元同时可以调度36条指令,浮点寄存器可以保存88条指令。在三个浮点单元中,有一个加法器,一个乘法器,这两个单元可以执行MMX指令和3DNow指令。还有一个浮点单元负责数据的装载和保存。由于K7强大的浮

X86型的CPU经历了哪几代

与X86型的CPU经历了哪几代有关文章:

瑞星防火墙监测到一些程序创建TCP或UDP协议,请问这些协议都是做什么用的

升级CPU

互联网的接入方式有哪几种?

svchost.exe占用CPU90%,电脑反应慢,占内存大

启动EXCEL软件,EXCEL工作界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810主板配合赛扬600好还是686配合雷鸟600好呢?

CPU温度..

用什么软件测试CPU真和内存大小?

P显卡和AMD的CPU冲突发生死机

运行奥撕卡经典金曲全集时,不能打开,电脑显示如下:(本碟片要求P2以上CP…

嵌入式x86一定要有bios吗

大哥,里面的软驱检测还开着,,,赶紧关掉吧。。。lz是要用U盘启动么?要在主板BIOS里设置的,不在boot里。先插上带有启动功能的u盘,开机时(第一个画面)按屏幕下方的提示进入BIOS设置,(由于不知道lz具体情况,就大概说一下把,有的是F2键,有的是F12,也有del(点)的)。然后找到advan打头的选项,里面会有First、seco、thir打头的选项,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启动设备,在first打头的那个里面找到USB-XXX(XXX为HDD或ZIP,根据你启动U盘的类型选择,不知道的话可以都试下,一般为ZIP)。然后第二启动项设为原来的第一启动设备的那个,第三设为原来第二的,然后按屏幕提示保存退出就可以了。(现在有的BIOS里直接是启动设备的排序,找到那个排序的选项(具体哪个项里名字记不清了好像是pri打头的,具体可以查下lz电脑的BIOS说明),按F5、F6(有的是别的,根据右方或下方的提示)将USB那一项调到最上面,保存退出就行了)。

在X86的PC机上如何使用U盘启动

所谓BIOS是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即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这部分系统程序负责提供向显示器的输出、键盘输入、向磁盘输出、磁盘读入这样一些所谓基本输入输出设备的程序调用。

如果你的嵌入式x86是裸奔的,而且没有用到这些标准输入输出设备,可以不需要BIOS。

但如果嵌入式x86使用了操作系统,就难免需要BIOS的支持了。

如何制作android

x86

u盘启动盘,在pc上安装安卓4.0系统?就是把androidx86装到u盘里,然后从u盘启动电脑(类似windows

pe),就可以在u盘里运行并体验到androidx86系统了。

优点:

1,

便携性好,走到哪儿用到哪儿,随身携带,另外目前主流u盘的速度和接口速度足够运行androidx86系统了。

2,安装极其简单,只需要做一个u盘镜像,并在启动时选一下启动项为u盘即可体验到androidx86系统了。

3,成本低,不需要动用原系统里的硬盘,所有操作均在u盘里进行,

4,无风险:安卓系统暂时对x86架构支持并不完善,如直接安装,失败后再装回原系统比较烦琐,用u盘安装即使失败,格掉u盘就可以,电脑硬盘不受任斡跋臁?

5,方便检测,快速的检测所运行的androidx86系统和电脑硬件的兼容性,可以等调试好了后再安装到硬盘,避免盲目安装。

教程:

第一步,准备工作,需要一个u盘,并下载好如下两个软件:

1.1,制做u盘启动用的ultraiso,下载地址:

://.33lc/soft/3911.html

1.2,相应的androidx86系统镜像(iso格式),下载地址:

.33lc/soft/15509.html

u盘一个

第二步,制做安卓启动u盘

2.1,把u盘插入电脑,然后打开ultraiso软件,界面如下:

ultraiso主界面

2.2,使用

ultraiso打开我们需要写入u盘的安装镜像。操作为:找到菜单栏,依次选择文件-》打开,并选择所需镜像。

打开

ultraiso

选择所需镜像

2.3,镜像加载完毕后,我们就要准备将镜像写入到u盘中,传统的复制粘贴只能将数据复制到u盘而不能创建引导文件,所以我们需要使用ultraiso专门的映像写入功能。

镜像加载完毕

2.4,在ultraiso主界面菜单栏中依次点击启动-》写入硬盘映像后打开一个对话窗口。在“硬盘驱动器”项目中,选择你要制作成启动盘的u盘(软件默认u盘)、在“写入方式”项目中选择“usb-hdd+”或“usb-zip+”(尝试选择,有效为准);点击“写入”,等待片刻,提示“刻录成功”后,就表明制作结束。期间会弹出提示窗口,u盘上的所有数据都会丢失,点击“是”,另外用户也需要提前备份好u盘里的数据。

选择“写入硬盘镜像”

刻录成功,此时androidx86的系统镜像已经以live

cd的形式烧录到了u盘里。

第三步:设置引导,进入安装菜单

镜像制作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体验了。我们插好u盘,然后需要在主板bios里面将u盘设置为优先启动项,(。由于每款主板产品的bios界面都各不相同,所在设置上也有不完全一样,大家可以参考自己电脑的主板说明书再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外也可以按照启动时显示器提示的快捷键直接进入选择系统启动的设备(目前主流的主板都支持启动里快捷键选择启动的驱动器)。

七彩虹ae50(apu

e350)主板可以快捷进入启动选择项

u盘系统加载过程(很激动)

第四步:进入u盘运行。启动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到android

x86的安装菜单。android

x86的安装菜单非常简洁的。菜单四个选项从上至下依次为:live-cd直接运行android

x86、live-cd

vesa模式、live-cd

debug模式以及进入安装向导。

安装菜单

前三项都是在u盘里运行,第四项是安装到硬盘。其中第一项和第四项是我们最常用的。第一项是直接在安装盘上运行android

x86。而第四项则是与安装windows系统一样将android

x86安装到我们的电脑硬盘中。这一次先使用第一个,后面再单独详细介绍硬盘版androidx86的安装。

第四步:进入系统,设置。

进入系统后。将会由设置向导开始,主要进行语言和账号等相关设置。

设置语言

已经可以看到androidx86系统原生支持多国

整个设置界面和内容与手机刷完机后几乎完全一致,最后一张图是moto

mb855和android

x86系统的对比。看来pc的兼容性还是做的非常完美,或者说android

x86系是完全兼容pc的,完美的android.